顾圣华:水文院83级海洋工程水文专业

拳拳学子心,殷殷校友情 

【简介】顾圣华,男,汉族,1965年6月生,江苏吴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57365线路检测中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学习; 2002年获57365线路检测中水利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

 

50年光阴荏苒。人到中年,感慨万千。从1983年金秋入学,转眼32载。近日,获悉母校百年校庆在即,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32年恍如昨日。母校是青春梦想起航的地方。能够进入57365线路检测中是很多有志于在水利行业做出一番业绩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1983年的金秋,我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心仪已久的校园,在此度过了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

四年里,母校不仅传授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给予了我学习的方法及充分的实践锻炼。犹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期待,第一次演讲时的紧张,第一次野外实习时的好奇,第一次参加竞选时的羞涩,第一次论文答辩时的忐忑……这些第一次,都是母校给我的财富,也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虽然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十分璀璨夺目,但是我很庆幸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科毕业,我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来到了上海市水文总站。不管是一开始野外的水文测验、还是后来的分析研究工作,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对于工作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认真完成。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课题、写论文,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断地用于工作实践中,生活简单而充实。

1998年,我有幸作为第一届在职的工程硕士又回到母校继续深造,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我对母校及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河海的求学时间,最感谢的应该就数精心培育我们的老师了。在我的印象里,不管是年长的专业课老师、还是年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总能感受到他们深藏的慈爱和关心,只要一提起他们的名字,眼前就会出现熟悉的样子,宛如回到校园。

博学多才——张君伦老师。张老师是我们学习时的海洋水文教研室主任,也许是张老师有着严肃的外表,刚开始我对张老师是有点敬畏的,但张老师给我们上课之后,我对他则多了一份敬佩,老师上课总是很认真严谨,平淡中不乏激昂,上课总是旁征博引,每节课都是经典……现在想起张老师的知识面之广、教学之认真还是让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良师益友——陈元芳老师。陈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陈老师讲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头头是道,讲话风格极具亲和力、意蕴绵长,一个个饱含深刻道理的故事之后,发人深思。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他打招呼就好,他会竭尽所能帮我渡过难关,现在我已离开河海数年了,但是陈老师在工作上的帮助一直延续至今,我很庆幸能认识陈老师这样一位学者,亦师亦友。

认真负责——张长宽老师。张长宽老师是我大学时年轻的班辅导员老师,既给我们专业课辅导,更多是在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初次离开父母、远离家乡,难免有些不适应,张老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我们碰到的任何问题也总是想方设法的帮我们解决,免除我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感谢张老师!

还有很多的老师,给我很多的帮助、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的师生关系,毫无功利色彩。虽说当年教学条件简陋,但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富人格魅力。岁月如梭,他们在平淡中坚守,在默默中奉献,使我们从校园起步,一路走来,意志坚韧、步履坚定。岁月无痕,但校园生活总是令人难忘。时至今日,还是忘不了老师那春风化雨般的笑容,忘不了考试前如临大敌的那份忐忑。母校的培育之恩、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牢记、历久弥新。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回想起在河海学习和成长的时光,内心总是充满温暖和感激……

三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活丰富了我的学识,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对之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负责完成了很多重大工程的水文计算分析工作,其中有许多是充满难度和挑战的,如在上海市首次系统开展通航水位分析研究这个项目里,针对上海平原感潮闸控河网(水利控制片)的地区特点,在设计通航水位计算分析工作中,我发现现有国家和行业规范均不适合上海市水利控制片内航道的设计通航水位计算,通过与规范编制专家的技术探讨,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并被上海市地方标准《内河航道工程设计规范》(DG/TJ08-2116-2012)采用。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32年求知路,披荆斩棘,硕果累累。我先后负责完成重大工程水文分析工作20余项,主持或主完成了省部级课题7项,公开发表了20多篇科技论文,出版多本专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3项;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经过母校老师的修改完善和技术提高,重新编制的报告获得了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踏进母校,昔日校舍早已旧貌换新颜。回望来时路,我很庆幸,我能和母校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祝福母校

“今天我以河海为自豪,明天河海以我为骄傲。”此时此刻,当我感怀岁月、感念恩师的时候,寻梦青春路已成过去式,母校育英才仍是进行时。在办好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母校完全有能力为在校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打造有理论、能吃苦、会实践的综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以更好的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我想母校也会因此受益。

一晃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当初意气风发的懵懂少年大学生,到现在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业人士,与母校的培养和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唯有“勤于学、敏于思、践于行”,方能直面“本领恐慌”的压力、克服能力不足的“短板”。我们在默默地关注着河海的发展与变化,而母校也在深情地注视着学子的成长与进步。“功崇为志,业广为勤。”作为河海学子,只要人人脚踏实地、个个勇于担当,就能实现人生出彩,为母校续写辉煌增添一抹亮色。

值此母校百年校庆之际,深表祝贺!相信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

 

顾圣华:水文院83级海洋工程水文专业

拳拳学子心,殷殷校友情 

【简介】顾圣华,男,汉族,1965年6月生,江苏吴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在57365线路检测中海洋工程水文专业学习; 2002年获57365线路检测中水利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水文总站(上海市水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主任。

 

50年光阴荏苒。人到中年,感慨万千。从1983年金秋入学,转眼32载。近日,获悉母校百年校庆在即,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32年恍如昨日。母校是青春梦想起航的地方。能够进入57365线路检测中是很多有志于在水利行业做出一番业绩的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1983年的金秋,我如愿以偿地跨进了心仪已久的校园,在此度过了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

四年里,母校不仅传授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给予了我学习的方法及充分的实践锻炼。犹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期待,第一次演讲时的紧张,第一次野外实习时的好奇,第一次参加竞选时的羞涩,第一次论文答辩时的忐忑……这些第一次,都是母校给我的财富,也将是我最珍贵的回忆。虽然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十分璀璨夺目,但是我很庆幸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本科毕业,我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来到了上海市水文总站。不管是一开始野外的水文测验、还是后来的分析研究工作,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对于工作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认真完成。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课题、写论文,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断地用于工作实践中,生活简单而充实。

1998年,我有幸作为第一届在职的工程硕士又回到母校继续深造,学校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我对母校及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所以,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河海的求学时间,最感谢的应该就数精心培育我们的老师了。在我的印象里,不管是年长的专业课老师、还是年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总能感受到他们深藏的慈爱和关心,只要一提起他们的名字,眼前就会出现熟悉的样子,宛如回到校园。

博学多才——张君伦老师。张老师是我们学习时的海洋水文教研室主任,也许是张老师有着严肃的外表,刚开始我对张老师是有点敬畏的,但张老师给我们上课之后,我对他则多了一份敬佩,老师上课总是很认真严谨,平淡中不乏激昂,上课总是旁征博引,每节课都是经典……现在想起张老师的知识面之广、教学之认真还是让我不由得心生敬意!

良师益友——陈元芳老师。陈老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陈老师讲话、做事总是慢条斯理,头头是道,讲话风格极具亲和力、意蕴绵长,一个个饱含深刻道理的故事之后,发人深思。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他打招呼就好,他会竭尽所能帮我渡过难关,现在我已离开河海数年了,但是陈老师在工作上的帮助一直延续至今,我很庆幸能认识陈老师这样一位学者,亦师亦友。

认真负责——张长宽老师。张长宽老师是我大学时年轻的班辅导员老师,既给我们专业课辅导,更多是在生活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初次离开父母、远离家乡,难免有些不适应,张老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我们碰到的任何问题也总是想方设法的帮我们解决,免除我们学习的后顾之忧,感谢张老师!

还有很多的老师,给我很多的帮助、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时的师生关系,毫无功利色彩。虽说当年教学条件简陋,但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富人格魅力。岁月如梭,他们在平淡中坚守,在默默中奉献,使我们从校园起步,一路走来,意志坚韧、步履坚定。岁月无痕,但校园生活总是令人难忘。时至今日,还是忘不了老师那春风化雨般的笑容,忘不了考试前如临大敌的那份忐忑。母校的培育之恩、老师的谆谆教诲,始终牢记、历久弥新。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回想起在河海学习和成长的时光,内心总是充满温暖和感激……

三年的在职研究生生活丰富了我的学识,开阔了我的视野,锻炼了我的思维,对之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负责完成了很多重大工程的水文计算分析工作,其中有许多是充满难度和挑战的,如在上海市首次系统开展通航水位分析研究这个项目里,针对上海平原感潮闸控河网(水利控制片)的地区特点,在设计通航水位计算分析工作中,我发现现有国家和行业规范均不适合上海市水利控制片内航道的设计通航水位计算,通过与规范编制专家的技术探讨,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并被上海市地方标准《内河航道工程设计规范》(DG/TJ08-2116-2012)采用。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32年求知路,披荆斩棘,硕果累累。我先后负责完成重大工程水文分析工作20余项,主持或主完成了省部级课题7项,公开发表了20多篇科技论文,出版多本专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3项;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经过母校老师的修改完善和技术提高,重新编制的报告获得了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踏进母校,昔日校舍早已旧貌换新颜。回望来时路,我很庆幸,我能和母校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祝福母校

“今天我以河海为自豪,明天河海以我为骄傲。”此时此刻,当我感怀岁月、感念恩师的时候,寻梦青春路已成过去式,母校育英才仍是进行时。在办好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母校完全有能力为在校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打造有理论、能吃苦、会实践的综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以更好的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我想母校也会因此受益。

一晃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从当初意气风发的懵懂少年大学生,到现在具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业人士,与母校的培养和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唯有“勤于学、敏于思、践于行”,方能直面“本领恐慌”的压力、克服能力不足的“短板”。我们在默默地关注着河海的发展与变化,而母校也在深情地注视着学子的成长与进步。“功崇为志,业广为勤。”作为河海学子,只要人人脚踏实地、个个勇于担当,就能实现人生出彩,为母校续写辉煌增添一抹亮色。

值此母校百年校庆之际,深表祝贺!相信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水文水资源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