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良:港航学院83级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

梦想在河海起航

 

【简介】董志良,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中交交通基础工程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江苏省灌云县是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除了大自然赋予了这个地区的山水美景,这里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先后有9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出自这里。董志良出生在灌云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知道勤俭节约,也乐于帮家里分担农事,是爸妈眼中的好孩子,邻里之间夸赞的好榜样。少时的劳作,父母的教诲让他养成了踏实做事、努力学习的好习惯。他也不负众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顺利被华东水利学院港口航道专业录取,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

 

我是河海人

从成为河海学子的那一刻起,“河海人”这个印记就深深得烙在了他的心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在校期间,董志良总是最勤奋的那个,每天早上教室门还没开,他就在工程馆门前的空地上晨读,晚上当物业的大爷催促,他才收拾书包回宿舍。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从本科生一直走到研究生,一如既往。

回想起当初的岁月,董志良感谢生活,给了他忘我拼搏的那段艰苦岁月,让他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品质,这些对他后来长期坚持在施工一线从事岩土地基处理科研、设计和施工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谈起自己的专业生涯,董志良说,“在施工企业,科研人员只有沉到工地去磨练、煎熬和求索,才能有所作为。就董志良在工地一呆就八年,在科研一线找到了成就自己的舞台。搞科研是一项艰辛的技术活,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在工地,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发生,很多技术难题在董志良的潜心琢磨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八年中,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董志良常常学习工作到深夜,为了一个小小的技术点,他常常查阅几大本参考工程资料,只要是有一点点的困惑,他都坚持要把它弄明白。

在工地,远离自己的家乡,远离繁华的都市,远离自己的同学挚友,面对的更多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董志良甘于寂寞,一个人默默奋斗。

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治理深圳河、广州南沙港地基处理、连云港核电站和瓜达尔港地基处理工程等国内外数十个重大工程的技术工作,解决了无砂垫层排水固结、岸坡或围堰工程安全稳定等多项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70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1项,集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3等奖23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省、行业规范2本、主参编著作15本;获国家专利35项(其中1项获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4项。

 

心怀感恩

董志良如今是河海的兼职教授,几十载岁月一直有母校相伴,他对母校有着一种更深的眷恋,在这里,见证了窗外梧桐树叶抽绿与泛黄;见证了几十年来母校的发展变迁,一届届学子的奋斗历程……

董志良说,教育自然是立国之本,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积极向上,有理想,有目标的时代新青年,才能真正的民族崛起,这也是他后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原因。读书是万世之根本,而且,作为科教兴国的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界发展形势下,精英教育也成为了当今教育话题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百年校庆之际,让我们怀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心中怀抱着质朴的专业理想,为大地更加坚实和美丽,让工程更加优质、环保和安全,水之子们要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供稿)

董志良:港航学院83级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

梦想在河海起航

 

【简介】董志良,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中交交通基础工程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江苏省灌云县是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除了大自然赋予了这个地区的山水美景,这里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先后有9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出自这里。董志良出生在灌云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就知道勤俭节约,也乐于帮家里分担农事,是爸妈眼中的好孩子,邻里之间夸赞的好榜样。少时的劳作,父母的教诲让他养成了踏实做事、努力学习的好习惯。他也不负众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顺利被华东水利学院港口航道专业录取,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

 

我是河海人

从成为河海学子的那一刻起,“河海人”这个印记就深深得烙在了他的心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在校期间,董志良总是最勤奋的那个,每天早上教室门还没开,他就在工程馆门前的空地上晨读,晚上当物业的大爷催促,他才收拾书包回宿舍。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从本科生一直走到研究生,一如既往。

回想起当初的岁月,董志良感谢生活,给了他忘我拼搏的那段艰苦岁月,让他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品质,这些对他后来长期坚持在施工一线从事岩土地基处理科研、设计和施工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谈起自己的专业生涯,董志良说,“在施工企业,科研人员只有沉到工地去磨练、煎熬和求索,才能有所作为。就董志良在工地一呆就八年,在科研一线找到了成就自己的舞台。搞科研是一项艰辛的技术活,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在工地,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发生,很多技术难题在董志良的潜心琢磨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八年中,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董志良常常学习工作到深夜,为了一个小小的技术点,他常常查阅几大本参考工程资料,只要是有一点点的困惑,他都坚持要把它弄明白。

在工地,远离自己的家乡,远离繁华的都市,远离自己的同学挚友,面对的更多的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董志良甘于寂寞,一个人默默奋斗。

他先后主持或参加了治理深圳河、广州南沙港地基处理、连云港核电站和瓜达尔港地基处理工程等国内外数十个重大工程的技术工作,解决了无砂垫层排水固结、岸坡或围堰工程安全稳定等多项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70亿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1项,集团和省部级科技进步1~3等奖23项,发表论文130余篇,主编省、行业规范2本、主参编著作15本;获国家专利35项(其中1项获国家专利局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4项。

 

心怀感恩

董志良如今是河海的兼职教授,几十载岁月一直有母校相伴,他对母校有着一种更深的眷恋,在这里,见证了窗外梧桐树叶抽绿与泛黄;见证了几十年来母校的发展变迁,一届届学子的奋斗历程……

董志良说,教育自然是立国之本,国家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积极向上,有理想,有目标的时代新青年,才能真正的民族崛起,这也是他后来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原因。读书是万世之根本,而且,作为科教兴国的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界发展形势下,精英教育也成为了当今教育话题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百年校庆之际,让我们怀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心中怀抱着质朴的专业理想,为大地更加坚实和美丽,让工程更加优质、环保和安全,水之子们要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

(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