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理学院200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学河之理法 塑海之情怀

 

【简介】刘洋,男,山东聊城人。2006年毕业于57365线路检测中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57365线路检测中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后进入南京银行工作。

走在校园之思考

12年前,踏上离乡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12年后,我已在这座城市扎下根,开始了工作和生活。如今的我,仍然经常回到校园,暂别职场的喧嚣,在校园里寻找宁静和思考。在这校园里,我学会了学习和思考,塑造了理想与情怀,收获了友谊和爱情,度过了人生最绚烂的时光;如今走在校园里,我幸福而满足。走在校园里,经常回忆起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严谨认真的陈才生老师,渊博风趣的安天庆老师,激情可爱的朱永忠老师,踏实务实的袁永生老师,心细照顾我们的施兰芳老师……。还有我的恩师黄健元老师,应该说我做事思考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理解都是在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这使我终生受益。

细细想来,在这校园里,在这些敬爱的老师身上究竟学到了什么?有一天在校园里,碰到了当年给自己上课的一位老教授,他仍然拎着沉甸甸的作业本,行色匆匆的奔走于教室之间。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他那本厚的令人啧啧称叹的教案,以及写满了证明推导的黑板。其实这些课他已经上了大半辈子,对授课内容再熟悉不过了,但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的对待每堂课,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可敬可爱的老师,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我们诠释着“坚持”和“责任”。如今的我越来越能理解这一点,越来越觉得这种精神的可贵。这就是我在这所校园里撷取的最宝贵的东西吧。我想,这便是“河海”精神。我将她理解为一种理法和一种情怀:踏实肯干、严谨务实、学以致用之理法;心系社会、匹夫责任、海纳百川之情怀。这也正是我对“河”与“海”的诠释。河,排除万难、奔流不息,是方法,是态度,是所谓之理法;海,胸怀宽广、雄壮伟大,是目标,是理想,是所谓之情怀。

每一个河海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上,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向着目标和理想,坚持着、奋斗着。这正是这所校园赋予河海人的性格。

步入社会之体会

不管怎样,校园究竟是一座象牙塔,理想而单纯。毕业后,面对现实而复杂的环境,我也曾迷茫于“我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的问题。面对工作的无知,面对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在不断的埋怨自己没有好好利用学校的时光。面对理想与实际的差距,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慢慢的我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人步入社会都会面临的问题,不管做了哪些准备,不管工作与专业多么的契合。社会仍是一所大学,只是更加实际、更加务实。因此,态度与理法没有什么改变,理想与情怀更要坚持。我庆幸于母校赋予了我这些。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校里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工作里毫无用处”,这甚至成为了一些人逃避学习、无所事事的借口。而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科学的方法、严谨的逻辑和务实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说到底就是用“学习之法”学习新事物,用“应用之法”解决新问题。这“学与用之法”正是那些所谓“学校里的东西”,是需要通过刻苦学习、研究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学与用之法,即是理法。“学”,首先要不怕学,肯于学。如今的社会,人们变得浮躁和功利。有些人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缩不前,不分析不思考便以“我不会”为由搪塞。在实际工作中,固然有些难题受限于条件和能力而无法解决,但大部分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要能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在理学院经历了近七年的数学专业训练,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在性格和态度上的历练。这使我意识到,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像学习数学一样,取不了巧,走不了捷径,模糊不得,必须一步一步的走到尽头,才能看到真相。特别是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做的每一项课题几乎都会涉及陌生的领域,常常与导师一起边查找文献边讨论问题,一直到深夜。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人变踏实了,不再惧怕陌生与学习,只要肯下工夫,总能掌握。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是学的问题;而学,贵在以致用,如何致用,这是“用”的问题。“用”依赖的不是有限的所学,而在于推而广之、以不变应万变来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在于站在千变万化的问题面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于针对实际问题能够选择、运用最有效方法与工具的本领。河海的教学与研究都既重视基础教育,也非常重视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在河海求学的七年期间,无论是在思考方式的培养亦或分析能力的延展上,我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精益求精的做每件事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占用更多的精力,甚至会招来他人的白眼。支撑这样去做的是责任感。由于当时导师跨专业指导硕士生的缘故,在读研时,我参与到一些社会政策的研究课题中,并且有机会去水库移民地区开展实地调查。当看到需要从头再来的乡亲,看到简陋校舍里渴望知识的眼神,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那么不够,再苦一些、再累一些都是值得的。我的导师也经常提起,做研究工作必须对社会和人民心存敬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能够对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就是最大的成就了。这就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情怀。在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实干。只有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我仅是河海人中普通的一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虽算不上优秀,但也无亏于母校的培养。没有什么成功经验,仅是自己的一点感悟,供大家分享。

祝福母校

我想,每一个河海校友都是河海精神的熔铸者和承载者,用实际行动践行河海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151027日,57365线路检测中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亦将迎来百年盛典。这是河海人的骄傲,更是57365线路检测中的荣耀。

一百年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站在这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历史节点,我们感激河海先贤们的付出与奉献,更加憧憬河海明天的光荣与梦想。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那就是“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精神”。

1915-2015,河海走过不平凡的百年,我为您感到骄傲,我以成为一名河海人而感到自豪。在河海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愿母校明天更加美好!生日快乐!

(理学院供稿)

刘洋:理学院200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学河之理法 塑海之情怀

 

【简介】刘洋,男,山东聊城人。2006年毕业于57365线路检测中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57365线路检测中理学院应用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后进入南京银行工作。

走在校园之思考

12年前,踏上离乡的火车,来到陌生的城市求学;12年后,我已在这座城市扎下根,开始了工作和生活。如今的我,仍然经常回到校园,暂别职场的喧嚣,在校园里寻找宁静和思考。在这校园里,我学会了学习和思考,塑造了理想与情怀,收获了友谊和爱情,度过了人生最绚烂的时光;如今走在校园里,我幸福而满足。走在校园里,经常回忆起这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严谨认真的陈才生老师,渊博风趣的安天庆老师,激情可爱的朱永忠老师,踏实务实的袁永生老师,心细照顾我们的施兰芳老师……。还有我的恩师黄健元老师,应该说我做事思考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理解都是在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形成的,这使我终生受益。

细细想来,在这校园里,在这些敬爱的老师身上究竟学到了什么?有一天在校园里,碰到了当年给自己上课的一位老教授,他仍然拎着沉甸甸的作业本,行色匆匆的奔走于教室之间。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他那本厚的令人啧啧称叹的教案,以及写满了证明推导的黑板。其实这些课他已经上了大半辈子,对授课内容再熟悉不过了,但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的一丝不苟的对待每堂课,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我可敬可爱的老师,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我们诠释着“坚持”和“责任”。如今的我越来越能理解这一点,越来越觉得这种精神的可贵。这就是我在这所校园里撷取的最宝贵的东西吧。我想,这便是“河海”精神。我将她理解为一种理法和一种情怀:踏实肯干、严谨务实、学以致用之理法;心系社会、匹夫责任、海纳百川之情怀。这也正是我对“河”与“海”的诠释。河,排除万难、奔流不息,是方法,是态度,是所谓之理法;海,胸怀宽广、雄壮伟大,是目标,是理想,是所谓之情怀。

每一个河海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上,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向着目标和理想,坚持着、奋斗着。这正是这所校园赋予河海人的性格。

步入社会之体会

不管怎样,校园究竟是一座象牙塔,理想而单纯。毕业后,面对现实而复杂的环境,我也曾迷茫于“我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的问题。面对工作的无知,面对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在不断的埋怨自己没有好好利用学校的时光。面对理想与实际的差距,我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慢慢的我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人步入社会都会面临的问题,不管做了哪些准备,不管工作与专业多么的契合。社会仍是一所大学,只是更加实际、更加务实。因此,态度与理法没有什么改变,理想与情怀更要坚持。我庆幸于母校赋予了我这些。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校里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工作里毫无用处”,这甚至成为了一些人逃避学习、无所事事的借口。而在实际工作中会发现,科学的方法、严谨的逻辑和务实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说到底就是用“学习之法”学习新事物,用“应用之法”解决新问题。这“学与用之法”正是那些所谓“学校里的东西”,是需要通过刻苦学习、研究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学与用之法,即是理法。“学”,首先要不怕学,肯于学。如今的社会,人们变得浮躁和功利。有些人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缩不前,不分析不思考便以“我不会”为由搪塞。在实际工作中,固然有些难题受限于条件和能力而无法解决,但大部分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要能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在理学院经历了近七年的数学专业训练,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得,更重要的是在性格和态度上的历练。这使我意识到,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像学习数学一样,取不了巧,走不了捷径,模糊不得,必须一步一步的走到尽头,才能看到真相。特别是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所做的每一项课题几乎都会涉及陌生的领域,常常与导师一起边查找文献边讨论问题,一直到深夜。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人变踏实了,不再惧怕陌生与学习,只要肯下工夫,总能掌握。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是学的问题;而学,贵在以致用,如何致用,这是“用”的问题。“用”依赖的不是有限的所学,而在于推而广之、以不变应万变来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在于站在千变万化的问题面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于针对实际问题能够选择、运用最有效方法与工具的本领。河海的教学与研究都既重视基础教育,也非常重视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在河海求学的七年期间,无论是在思考方式的培养亦或分析能力的延展上,我都受到了很好的训练,这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精益求精的做每件事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占用更多的精力,甚至会招来他人的白眼。支撑这样去做的是责任感。由于当时导师跨专业指导硕士生的缘故,在读研时,我参与到一些社会政策的研究课题中,并且有机会去水库移民地区开展实地调查。当看到需要从头再来的乡亲,看到简陋校舍里渴望知识的眼神,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那么不够,再苦一些、再累一些都是值得的。我的导师也经常提起,做研究工作必须对社会和人民心存敬畏,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能够对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就是最大的成就了。这就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情怀。在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实干。只有这样,才能问心无愧。

我仅是河海人中普通的一员,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工作着。虽算不上优秀,但也无亏于母校的培养。没有什么成功经验,仅是自己的一点感悟,供大家分享。

祝福母校

我想,每一个河海校友都是河海精神的熔铸者和承载者,用实际行动践行河海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0151027日,57365线路检测中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亦将迎来百年盛典。这是河海人的骄傲,更是57365线路检测中的荣耀。

一百年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站在这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历史节点,我们感激河海先贤们的付出与奉献,更加憧憬河海明天的光荣与梦想。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那就是“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精神”。

1915-2015,河海走过不平凡的百年,我为您感到骄傲,我以成为一名河海人而感到自豪。在河海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愿母校明天更加美好!生日快乐!

(理学院供稿)